最近几年电竞类产品正夯,除了游戏相关内容与赛事推波助澜,最大的重点莫过于近几年独立显示卡 GPU 的效能突飞猛进,能满足电竞玩家对于极致效能的追求。不过其实除了游戏方面的应用,GPU 强悍的运算能力也对于图像处理、动画影音甚至是人工智慧有很大的助益,甚至在笔电上也能做到与桌机效能比肩,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,採用内建高效能独显的笔记型电脑,作为主要的创作平台。
为了解决创作者在工作流程中,因为效能不足而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上的问题,GPU 大厂 NVIDIA 在今年专为创意工作者推出了兼具软硬体支援的「NVIDIA Studio 」平台。其中包括与各大笔电厂合作的RTX Studio笔电认证计画,凡是经NVIDIA认证为RTX Studio的笔电均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或 Quadro RTX 系列显示卡,并搭配高效能的 Intel Core i7 与 i9 处理器,以及同样高规格的记忆体与 SSD 储存设备。▲ MSI P75 Creator 9SF 採太空灰配色,整体看起来虽然有点低调,但细节却充满质感。
电竞笔电大厂 MSI 在今年也推出了 NVIDIA RTX Studio 认证的「MSI P75 Creator」系列,除了是全球首款搭载Intel 第 9 代 Core i9 处理器的笔电,更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Max-Q 显示卡,搭载 8GB GDDR6 以及最高 64 GB DDR4-2666 记忆体,并可配置 NVMe PCIe Gen3 的高速 SSD;另外萤幕方面也採用最高 4K UHD 超高解析度的 17.3 吋 IPS 等级面板,提供创作者所需的细腻画质与更精确的色彩呈现能力。
除了硬体规格强大,MSI P75 Creator 9SF 在外型上也採用更简约时尚的设计,虽说是 17 吋萤幕的大型笔电,但机身却十分纤薄,在兼具强悍效能的同时,也能兼具方便携带的特性,这也让创意工作者不需要受限于办公室,随时随地在灵感爆发时,就能高效率完成创作工作。
在接下来的文章,我们就将为大家带来 MSI P75 Creator 9SF 的开箱介绍,并且以创意工作者的需求面进行相关效能的实测,尤其是 RTX Studio 所强调透过 GPU 加速功能提升相关应用的运行效率,包括影音编辑、3D 动画和影像处理等领域。
基于对于专业工作者-尤其是创意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在工作方面的需求,NVIDIA Studio 平台透过 RTX GPU 与专属的 SDK 进行软硬体的优化,来达到对相关应用工具加速以提升效率的目的。SDK 中包括了创作者专属的 NVIDIA Studio 驱动程式,定期为各大创意应用程式优化,提供创作者最佳的效能与稳定性。NVIDIA 也推出 RTX Studio 认证计画,帮助创作者可以快速辨认出符合他们重度绘图需求的笔电。这些 RTX Studio 笔电皆搭载 NVIDIA RTX GPU,拥有即时光线追蹤功能与 AI 加速功能可强化创作工作流程,并以 Max-Q 设计让笔电的体积及重量能够更轻薄便携,而 Optimus 与 Battery Boost 技术也能有效提升电池续航力,打造出适合创作者的 RTX Studio 笔电。
不同于 MSI 旗下的电竞笔电,MSI P75 Creator 9SF 在外观设计上的风格更偏向成熟、稳重的商务风格,全机铝合金材质的太空灰配色看起来有点低调,但细节处理却十分有质感。在萤幕配置方面,採用了 17.3 吋的超大萤幕,但搭配了窄边框设计也让机身的尺码看起来更为紧凑。此外,MSI P75 Creator 9SF 内建了高效能的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with Max-Q 版本的独显,在强大效能表现之下,却也能兼具机身的轻薄度,仅 18.95 mm 的厚度,重量更是只有 2.25 Kg,甚至比一般 15.6 吋等级的笔电还要更轻薄,也能兼顾使用者携带出门使用的需求。
▲ MSI P75 Creator 9SF 基本上的设计与 MSI GS75 系列类似,可看到出风口为不规则的三角型设计,边角也有削切处理。
▲ 上盖的龙魂图腾,材质与喷砂处理的表层有着极大的对比感。
▲ 虽说 MSI P75 Creator 9SF 是 17.3 吋大萤幕的机种,但机身设计却相当纤薄,仅 18.95 mm 。
▲ 机身右侧提供了两组 USB Type C(一组为 USB 3.1、一组为 Thunderbolt 3) 与 两组 USB Type A(USB 3.1 Gen2),另外也有一组 HDMI 埠。
▲ 机身左侧则有电源孔、RJ-45 埠、USB Type A 3.1 Gen2、microSD 卡槽与耳机/麦克风独立接口。
▲ MSI P75 Creator 9SF 的 B 面与 C 面也为一致性的太空灰铝合金材质。
▲ MSI P75 Creator 9SF 採极窄边框设计,萤幕上方也设置了网路摄影机与阵列式麦克风。
▲ 电源键设置于机身 C 面的中央。
▲ MSI P75 Creator 9SF 的键盘採孤岛式设计,并搭配白色背光。
▲ 键盘下配置了大尺寸的无键式触控板,左上角整合了指纹辨识器。
▲ MSI P75 作为一款强劲的 RTX Studio 笔电,具备 NVIDIA Studio 平台的支援。
MSI P75 Creator 9SF 上市的版本共有两种不同的款式,此次笔者评测较高规格的 MSI P75 Creator 9SF 版,除了採用 Intel 第9代 Core i9-9880H 处理器,更配置了 32GB 的 DDR4 记忆体,以及全新 Turing 架构,具备即时光线追蹤与 DLSS 深度学习超高取样技术的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Max-Q 8GB GDDR6 版本的独立显卡,主打能够支援众多影音编辑、3D 动画与影像处理等专业创作应用硬体加速的高效能,相较于一般相同配置的笔电,效能提升幅度可达 10 - 20 倍左右的水準。
接下来我们先透过常见的硬体评测试,来进一步了解 MSI P75 Creator 9SF 在效能方面的表现如何吧!
▲ 系统相关资讯,此次受测的机种採用 Intel 第9代 Core i9-9880H 处理器,并配置了 32GB 记忆体。
▲ 透过 CPU-Z 查看处理器资讯,採用 Intel Core i9-9880H,採用 8 核心 16 执行绪,三阶快取为 16 MB,记忆体配置 32 GB DDR4-2666。
▲ 透过 GPU-Z 查看显示卡资讯,採用 UHD 630 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Max-Q,配置 8GB GDDR6 记忆体。
▲ 透过 CrystalDiskMark 与 ATTO Disk Benchmark 测试 SSD 的效能,循序读取速度可达 3125 MB/s,循序写入速度可达 2398 MB/s。
▲ 透过 CINEBENCH R15 来测试运算效能,OpenGL 获得 130.02 fps,CPU 为 1629 cb。
▲ CINEBENCH R20 测试运算效能,CPU 获得 3452 cb 。
▲ 透过 GeekBench 4 来评测运算效能,单核获得 5365 分,多核获得 29488 分,OpenCL 分数为 215378 分。
▲ 接下来我们透过 Octanebench 这个 GPU 渲染测试工具,来测试一下 MSI P75 Creator 9SF 内建独立显卡的运算效能表现。
▲ 经过实测,我们可以看到在 RTX 开启时,获得的效能分数为 487.24 分,而 RTX 关闭时为 147.36 分,两者相差达 3.31 倍。
为了满足专业创作者的需求,NVIDIA RTX Studio 透过与知名应用工具整合的方式,将 GPU 强悍的运算效能作为驱动使用效率的后援,像是 RTX 架构的 GPU 所具备的即时光线追蹤能力,就可以完美体现在如 Autodesk Maya 与 3DS Max 这类的 3D 动画创作工具中,除此之外,RTX GPU 的 Tensor Cores 也能被运用在 AI 内容辅助功能上,包括影音剪辑工具 Premiere Pro、DaVinci Resolve 与 REDCINE-X 等,都能透过 GPU 硬体运算的加速,来提升影音渲染的效能。
在接下来的章节,笔者就选择了几个 RTX Studio 所支援的知名创作工具,实际进行效能实测,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在效能方面的表现如何。
Adobe Premiere Pro 是相当多影音创作者喜爱的影音剪辑工具,透过 RTX GPU 的硬体加速,可以有效地提升影音编辑时画面预览的运算效率,也能进一步提升影音作品渲染输出的速度,在接下来的测试,我们就将使用三段不同的影片来测试一下运算加速后的 FPS 表现。
▲ Adobe Premiere Pro 2019 是不少人喜爱的影音剪辑工具,目前它也支援 RTX GPU 的硬体加速。
▲ 在实测前,我们确认在专案设定中,渲染器设定为 CUDA 的 GPU 加速功能。
▲ 接下来我们透过三段不同的影片来实测预览播放与渲染输出的效率,其中即时预览为 23.983 FPS,渲染的效率换算为 71.95 FPS。
▲ 第二段影片即时预览为 22.258 FPS,渲染的效率换算为 23.983 FPS。▲ 第三段影片即时预览为 23.9657 FPS,渲染的效率换算为 28.22 FPS。
业界知名的影视相关设备品牌 Red Cinema 推出相当多超高画质摄影机,而 Red 摄影机所搭配的 REDCINE-X PRO 工具,也已经支援了 NVIDIA CUDA-accelerated decode 的解码加速技术,能够将 Red 摄影机所拍摄的 RAW 档快速转换为其他格式。在接下来的测试,我们也分别以同一段 6K 画质的影片转档,比较一下开启与关闭 CUDA 加速功能的处理效能差异。
▲ REDCINE-X PRO 也已经支援了 GPU 硬体加速,透过设定选单中的系统设定,可将 GPU Mode 选择为 CUDA。
▲ 接下来我们导入一段 6K 超高画质的影片进行实测。
▲ 比较一下开启(图左)与关闭(图右)GPU 加速功能的差异,开启时解码的效率为 23.825 ,而关闭 GPU 加速效能则降低至 14.774。
在影音创作领域中,Blackmagic Design 所出品的 DaVinCi Resolve 是相当专业的后期处理工具,包括影音编辑、调色与特效添加都能一手包办,同时也主打可透过 AI 来加速特效套用的运算,同时 DaVinCi Resolve 也支援开启 NVIDIA GPU 专属的 CUDA 加速功能,来提升 RAW 文件处理、校色与影音滤镜合成等加速功能。在下面的实测,我们也採用同一段 4K 影片,以四种不同的后期输出方式,来实测一下 GPU 加速的效能表现。
▲ 在 DaVinCi Resolve 中同样提供了 GPU 加速的功能,可以在设定选单中的「记忆体与 GPU」选项中找到。
▲ 接下来我们透过同一段 4K 影片,以四种不同输出模式,来实测 GPU 转档加速的效果。
▲ 四段 H.264 编码的影片输出,分别花费 33秒、11秒、95秒与 505 秒。相较于採用 UHD 630 内显速度提升 10 - 90 倍的表现。
▲ 另外我们也嚐试将「记忆体与 GPU」的设定改为「OpenCL」,并重新跑一次四段影片的输出,分别花费 69秒、16秒、165秒与 1620秒,对比之下 CUDA 模式有 1.5 - 3 倍的效能增加。
Adobe 旗下非常知名的影像后製工具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是不少摄影师爱用的影像调校工具,除了可针对 RAW 档的高宽容度进行画面亮度、对比、曝光与色调的调整,目前 Lightroom 也能透过 GPU 加速的功能,以 AI 运算来增强影像的细节,在接下来的测试,我们就实测 6 张 RAW 格式的影片,以此功能来强化细节所需要运算速度,并为大家简单比较一下影像强化前后的区别。
▲ 接下来我们来实测 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 的 AI 细节强化功能,使用六张不同的 RAW 格式照片。
▲ 选取照片并按下右键,可看到「Enhance Details 」的功能,实测处理 6 张照片的速度为 35.34 秒,对比 CPU 运算同样处理 6 张照片需花费145.53 秒,效率提升了 4 倍左右。
▲ 比较一下强化前(图上)与强化后(图下)的人像细节。
▲ 风景照强化前(图上)与强化后(图下)的差异也非常大。
▲ 另一组鸟类照片强化前(图上)与强化后(图下)的差异,也可从毛髮的细节来看出。
在 3D 动画创作领域,依据创作者需求的不同,会使用的工具也有所差异,像是由 Maxon 所推出的 Cinema 4D,就是一款广泛运用在 3D 物件建模与渲染的工具,而它所内建的 ProRender 是一个基于 OpenGL API 的 GPU 渲染器,可透过 GPU 加速来获得更好的渲染效率。在接下来的测试中,我们也使用了两组解析度不同的建模场景,实测透过 GPU 运算进行渲染的效率差异。
▲ Maxon Cinema 4D 是一款 3D 建模与动画工具。
▲ 第一组测试渲染速度的 Bamboo 模组,实测渲染速度为 42 秒,相较于内建的 UHD 630 提升 3.6 倍。
▲ 另一组 Coffee Beans 模组,实测渲染速度为 220 秒,相较于内建的 UHD 630 提升 4.7 倍。
知名的 3D 动画应用工具 Autodesk Maya,可说是业界标準的工具之一,同时它也支援各种不同类型的渲染器,用于不同类型的场景与特效处理,其中 Arnold 就是极为专业的光线追蹤渲染器,也被用在全球 300 多个动画工作室,包括 ILM、Framestore、MPC 等。而目前 NVIDIA RTX GPU 也在 Arnold 渲染器最新的测试版本中,支援了 GPU 加速的 AI 去噪功能,当使用者在编辑动画的过程中,透过 GPU 高效能的处理,也能进一步降低等待画面预览的时间,而我们也使用 Arnold 的 Command Line-base Kick 渲染器,首出 Arnold 的附属档案文章,来测试 GPU 加速的效能。
▲ Autodesk Maya 2019 可透过 Render Settings 开启 GPU 加速功能。
▲ 透过 RTX GPU 的即时光线追蹤效能,可以透过 AI 进行快速去噪功能。
▲ 透过 Arnold Command Line-base Kick 渲染器测试,渲染速度为 168 秒。
▲ 若关闭独立显卡,改採 CPU 运算,渲染速度为 599 秒,相较之下 GPU 运算的速度要快上 3.5 倍。
透过前面完整的评测,我们不难发现到获得 NVIDIA RTX Studio 认证的 MSI P75 Creator 9SF,确实能够满足各类型创意工作者的需求,除了上述实测的影像处理、影音编辑与后期处理、3D 渲染与动画製作等领域,包括向量绘图与 3D 引擎开发等专业创作,也都能透过强悍的 GPU 加速效能来获得高效率的工作体验。▲ 获得 NVIDIA RTX Studio 认证的 MSI P75 Creator 9SF,称得上是一台专为创作工作者量身打造的高效率平台。虽说 NVIDIA GeForce RTX 系列的独立显卡,主要的定位在于游戏方面的运用,与 NVIDIA Quadro 系列的绘图卡定位有所不同,但随着 NVIDIA RTX Studio 认证机制的出现,未来专业的创作者也能透过更明确的 RTX Studio 的标示,来选最适合用在创意工作上的笔电,除了在硬体效能方面能符合提升工作效率所需,更能进一步透过 NVIDIA 与各大专业应用工具大厂的整合,确保自己仰赖的专业工具能够更稳定、更高效率的运行,来达到加快创意工作的流程,减少因为硬体效能不够力所造成的无谓等待。
▲ NVIDIA RTX Studio 系列笔电真正能做到让高效能也能轻鬆带着走!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,不再需要因为桌机空间限制让创意难以发挥。除了本篇文章所介绍的 MSI P75 Creator 9SF,自今年 6 月起,各品牌符合 NVIDIA RTX Studio 标準的的笔电产品也都陆续上线,包括 Acer、ASUS、Dell、Gigabyte、HP 与 Razer 等,选择性十分丰富,也让创意工作者更能找到符合自己工作需求的完美笔电!
本篇文章评测的 NVIDIA RTX Studio 笔电:MSI 微星 P75 9SF-443TW 创作者笔电,搭载了高性能的 RTX 2070 Max-Q 8GB 独立显示卡、Intel Core i9-9880H,并搭配 16GB RAM、1TB SSD 与 Windows 10 专业版,是不是让你很心动呢?现在在 PCHome 有特价哦 --> 看这里,而且买再送 Prestige 旅行万国转接头、Prestige 纾压球(市价新台币 1480元),真的超好康的!活动只到 8/11,数量有限,送完为止哟!
Q轻生活
Q轻生活
Q轻生活
Q轻生活
C壹生活
H伴生活
组成跨国团队 善用最新Skype Translator科技打破语言隔阂 协同完成艺术创